基层意味着更多机遇更大的平台 这些00后就业选择“走出”大城市

2023-07-10 22:39:50    来源:劳动报

2023年毕业季,又一批大学生和象牙塔说再见。他们也曾经无数次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也曾每天脑海里冒出个无数个念头,纠结、反转,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平衡点。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。在辽阔的西部,在基层一线,在乡村,酝酿着无数机会,也有着更大的舞台,他们满怀热爱,奔赴山海。

回家乡: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燕归巢,我回来了”

“村里的大学生回来了。”这句话正好用来形容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施一丁。在参与“燕归巢”崇明籍大学生回乡工程实习之后,更加激发了他对建设家乡的渴望,施一丁顺利通过崇明区专业技能储备人才招聘及定向选调生招录,真正成为归巢的雏燕。

“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参与了‘燕归巢’项目,大二时在崇明区团委实习了两个月。”那是施一丁第一次见到基层公务员是如何工作的。“喝茶看报纸的场景从来没出现过,忙得脚不沾地倒是常事。”施一丁告诉记者,大到抗击疫情、创建文明城区,小到会务组织、接打电话,基层工作者是其中小小一环,却像个螺丝钉,必不可少。

2021年,施一丁还和几位大学生组成了“燕归巢”返家乡助力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团队,深入家乡仙桥村、东禾九谷、源怡花卉等地实地调研,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变化。“我们实践团队先后参与了家乡就业创业信息发布会、制作家乡特色文创产品、剪辑家乡特色系列视频等工作。”

但施一丁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回家乡工作。学计算机专业,进入“大厂”是主流选择。真正沉下心来思考未来方向是2022年的春季。“疫情封控,作为党员,我立刻向所在居委会报到,成为防疫志愿者。”施一丁说在这个过程中,他看到了基层工作需要年轻力量,也感受到能够为家乡人民服务的那种自豪感。

要不我回崇明工作吧?这样的念头开始在施一丁的脑海中闪现,就再也没有消失过。2020年10月,施一丁报名了2023年度上海市崇明区专业技能储备人才招聘及定向选调生招录考试,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笔试、面试,并顺利通过考察。“作为学IT的,在崇明的信息化建设方面,我或许能发挥更多作用。”施一丁说,他看中崇明区给予的平台和机遇,也相信自己能在这里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。

雏燕学成归来,是反哺家乡的时候了。

去西部:

“西部或许更需要我”

“是情怀吗?”“是理想主义吗?”这是经常摆在洪思艺面前的问题。“是的!年轻人就是要有点情怀,有点理想主义!有趣的人生就是这样的。”这是她内心最真实的答案。

洪思艺是香港籍,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国贸专业。“我很高兴自己能入选国家西部计划‘三支一扶’项目,能够尽己所能为祖国贡献一分力量。”面对毕业后的诸多选择,不同于很多毕业生的迷茫,洪思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,即将奔赴内蒙古开展基层服务工作。

“在上海读书时,繁华之余我也看到了不少‘老破小’,经济繁荣的上海尚且如此,那我国的偏远地区肯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,他们非常需要大批有志青年的奉献。”有了这样的想法,再加上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了国家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,洪思艺的目光便定格到了“三支一扶”项目上。

借助网络,并积极向老师和前辈请教后,洪思艺逐渐对“三支一扶”项目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。“我认为它是实现人生意义的一条道路。去西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,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,还可以通过这份工作,尽自己微薄之力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。”为了能够成功参加入选西部计划,洪思艺通过多方面渠道充分准备,努力备考,在老师、家人、朋友等的鼓励和帮助下,最终如愿以偿。

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洪思艺。受访者供图

在即将启程前往内蒙古之际,洪思艺内心充满期许和动力。为了能够奔赴内蒙古生活,她向当地同学了解了天气情况和注意事项等,以期能够尽快适应环境。“我想过去内蒙古工作和生活,会遇到不少困难。”洪思艺说她做好了心理准备,在服务期内,也希望自己能真正从基层工作中得到历练。“有了这样一份经历,无论以后我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发展方向,我都会充满底气。”

“再泥泞的征途,在接续奋斗的砥砺前行中必能抵达。”这是洪思艺写给学弟学妹们的话,也激励着自己前行。

下基层:

“我要去西藏真历练”

“过去一年的求职路上,我经历过考研,备战过上海‘事业编’,投过简历,有过实习。在不断尝试中,渐渐明晰了方向,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遇。”谈起求职经历,韩萌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有过迷茫,但又在脚踏实地的历练和选择中保持着坚定和清醒。

韩萌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,今年上半年,她通过了西藏基层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招录考试,即将赴日喀则市乡镇地区工作。

“大四一整年,我几乎没有停歇过,一直在忙着实习、实践、找工作。”韩萌说,西藏专招的机会来了,她向学长学姐进行了咨询,觉得自己很适合,决定报名。

韩萌来自新疆,她跨越四千多公里来上海求学,如今,她又将背起行囊,克服数千米海拔高度差,扎根西藏。“西藏的生活能适应吗?基层工作会不会很繁琐?”面对这些疑问,韩萌回答很简单:“我还年轻,多干点也没什么,累与不累也没有想太多。肯学习、多调整,就一定能适应。到基层一线去见世面,真历练,正好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尽我所能去做,就想把它做好。”

在广阔天地里,韩萌将书写自己的人生履历。

记者手记

转变就业观念到更广阔的舞台去奋斗事业

这个夏天,将有1158万毕业生和校园说再见,踏上社会。这几年,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追随着时代的召唤,像紧紧扎根泥土里的春草,俯下身、沉下心,到西部去、到基层去、到一线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事业。

目前,基层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。比如,“西部计划”已累计招募46.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;“三支一扶”计划累计选派了46.9万名高校毕业生;累计有109.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“特岗计划”赴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。在服务期满后,这些大学生有的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,有的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,有的扎根山乡、成为农村群众的致富带头人,有的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科技人才。实践证明,广大西部地区、基层一线为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人提供了成长成才、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。

今年人社部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,明确将结合实际适当增加“三支一扶”、农村特岗教师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科研助理岗位招聘人数。

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,愿意投身基层建设,值得鼓励和提倡。基层就业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,同时也为基层、西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。基层就业具有挑战,又大有可为,但也要看到,鼓励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要高校毕业生、学校、基层单位形成合力,携手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“下得去、待得住、干得好、流得动”。

此外,大学生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。基层工作环境复杂、突发情况多、底层矛盾多面复杂、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,其烦琐和复杂程度是毋庸置疑的。毕业生们要调整好心理预期,不断锻炼和提高基层服务能力,脚踏实地做好工作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